顯示具有 飲食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飲食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瘦身攻略 - 3.心態和總結

俗語有云「三歲定八十」,大家見我對食的追求應該大概可以猜想得到我自小已是個饞嘴的人,中學時期恃著「食極唔肥」,曾經有段時期每餐三碗飯,也造就了「食物焚化爐」的食量。大學時期開始拍拖後,由於當時女友食量不大,很多時外出食飯由於不想浪費食物,又恃著「食力十足」,很多時都是她食半份,我食份半,所以在畢業後的兩年間極速增加了二十磅。


這樣的體重也維持了好幾年,雖然身邊的人都說我不肥(只是面相比較飽滿而已),但當然自己知自己事,尤其是在買衣服的時候感受更深,還記得有一次去試一條slim cut的長褲,已經是試最大碼,但居然連小腿都穿不進。基本上收身款的衣服是與我無緣的。直到某一天突然立定決心去收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去掉了二十磅,多年之後終於有機會穿slim cut的衣服了。在此分享一下那三個月來我做了些甚麼,心態上有甚麼改變。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瘦身攻略 - 2.跑步


作上一篇拙作「瘦身攻略 - 1.瘦身的敵人」中跟大家分享過如何控制熱量的收入,不過單是這樣是不能達至瘦身的效果的,因為雖然我們每日都進行著各式各樣能燃燒熱量的活動,包括散步、用腦思考等等,但這些活動基本上只能平衡每日三餐所吸收的,有時候甚至有「盈餘」,要增加支出,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帶氧運動,亦即是長時間的游水、跑步或踩單車。只有長時間的運動才能消耗身體多餘的脂肪,達至瘦身的效果。而三者當中我就選擇了跑步,因為游水需要的準備時間很長,也較悶(連聽音樂都不能),下班後可以游的時間不太長,畢竟泳池也有其休館的時間。而踩單車相對於跑步來說消耗熱量的速度較慢(試想想踩單車比跑步舒服得多就知),更何況我這些窮等人家怎會有空閒錢來買單車?幸好最後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沒錯的。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瘦身攻略 - 1.瘦身的敵人


相信大家不時都聽到身邊的朋友計劃瘦身,但很多時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都是毫無進展,這未必是因為他/她不夠決心,而更大的可能是身邊存在著瘦身的敵人而不自知,那就是日常生活都有機會接觸到的高熱量的食物和飲品,只要稍一不慎就會令你辛苦的節食、運動計劃前功盡廢,以下就為大家揭示一些常見的例子。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鋸甚麼扒? - 牛扒的分類

大時大節,找個有情調的扒房「鋸扒」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點了一塊情人不喜歡的牛扒來吃話就有點煞風景了,所以以下文章為大家介紹各種牛扒的特色,讓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而常見的牛扒可以分為四類,包括Tenderloin(牛柳)、Rib-eye(肉眼牛扒)、Sirloin(西冷牛扒)、T-BONE(T骨牛扒)。

在入正題之前,先看看上述的牛扒是屬於牛的那個部份吧。



首先說說牛柳,它位於牛脊的部位,由於活動少的關係,所以它是牛扒中最嫩的,沒有多餘的脂肪,但相對肉味亦較淡,如果對肥膏沒有好感的朋友不妨選選這個。亦都基於它少脂肪、口感佳的特性,所以順利成章成為牛扒中最矜貴的一員。烹調至三至五成熟最佳。



相信肉眼扒大家都聽得多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特色是脂肪較多而且均勻,呈大理石紋理則為上品,由於脂肪較多,所以吃起來也很香,但相對西冷則軟身一點,所以價錢只在牛柳之下。



西冷其實是美式的叫法,在英國、澳洲等稱「Rump扒」,是牛第13節背脊骨至臀部等區域的肉,由於活動量大令到肌肉結實且脂肪少,吃下去較有嚼勁,牛味最濃,價錢卻最相宜,所以一直受歡迎。它的其中一個標誌就是沿邊的一條脂肪,很易辨認。



T骨牛扒不算是一個特立種類,而是揉合了肉眼和牛柳而成,肉眼和牛柳就是以一條T字形的骨分隔開,大的那邊是西冷,小的是牛柳,好處是可以同時品嘗到兩種不同口感味道的牛扒。不過也要留意它份量通常較大,未能一個人可以完全吃到。



除了以上所說以部位劃分之外,其實牛扒也按其質素分開三個等級,順次序為Prime Grade、Choice和Select,當中以Prime最矜貴,等級的分野在於擺放的時間和方法,從而影響肉質和味道。

雖然介紹過以上幾種不同的牛扒,不過也要預先聲明並不是所有餐廳都會提供,普遍可選的都是西冷或肉眼,而一般餐廳都只會提供select質素的牛扒,要吃到頂級的牛扒則要到五星級酒店或高級餐廳才有機會。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要幾多成熟呀? - 肉類生熟知多少

很多人都試過「鋸扒」,但幾成熟才算美味?一般人都喜歡吃「五成熟」或「七成熟」。究竟「五成熟」或「七成熟」是否有一個標準呢?

自己有過類似經驗: 有次跟朋友吃飯,點菜時選了七成熟的牛柳,侍應便提醒那可能會比較韌,於是我們戲言「那不如要62.5%熟吧」,侍應頓時呆了。雖然搞笑,亦同時令人明白光用數字難以理解肉類的生熟程度。

那怎麼辦?

事實上肉類的生熟程度,可以由以下專有名詞形容: Rare, Medium 和 Well Done。
肉類最熟的稱為"Well Done" / "Done",即是全熟的意思。肉類無論內外都已經變成棕色,肉質偏韌,除了認為「全熟就是衛生」的客人才有此選擇。基本上已經吃不出肉應有的味道和質感,大概可以理解為「不是全乾的肉乾」



而Medium就是我們平日說的「半生熟」或「五成熟」。以牛扒為例,煮至半生熟時,中間部份有一半是粉紅色的,肉質較Well Done鮮嫩,還保留了鮮肉的味道。



Rare則是最接近生肉的一種,烹調後表面呈灰褐色,內裡大部份仍然是紅色,亦略帶微溫。那是西方人偏好食法。因為脂肪含量適中,不會因為過度烹調而流失,略帶血水亦能表現肉質的鮮味。亦略帶一提,這種烹調很考食材本身的質素,最好都是去些較高級的餐廳才試。



這些稱呼還可複合使用,如介乎Medium和Well Done之間可以稱為Medium Well Done / Medium Well,即是平日說的七成熟。
而介乎Rare和Medium之間可以稱為Medium Rare,也是我個人的最愛。



由於上述叫法只適用於紅肉,即牛、羊等;豬、兔肉等容易帶有寄生蟲,故烹調至全熟方為上策。
另外,通常招待外國人的餐廳侍應才會明白上述叫法的,到一般餐廳,還是說「幾多成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