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鋸甚麼扒? - 牛扒的分類

大時大節,找個有情調的扒房「鋸扒」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點了一塊情人不喜歡的牛扒來吃話就有點煞風景了,所以以下文章為大家介紹各種牛扒的特色,讓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而常見的牛扒可以分為四類,包括Tenderloin(牛柳)、Rib-eye(肉眼牛扒)、Sirloin(西冷牛扒)、T-BONE(T骨牛扒)。

在入正題之前,先看看上述的牛扒是屬於牛的那個部份吧。



首先說說牛柳,它位於牛脊的部位,由於活動少的關係,所以它是牛扒中最嫩的,沒有多餘的脂肪,但相對肉味亦較淡,如果對肥膏沒有好感的朋友不妨選選這個。亦都基於它少脂肪、口感佳的特性,所以順利成章成為牛扒中最矜貴的一員。烹調至三至五成熟最佳。



相信肉眼扒大家都聽得多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特色是脂肪較多而且均勻,呈大理石紋理則為上品,由於脂肪較多,所以吃起來也很香,但相對西冷則軟身一點,所以價錢只在牛柳之下。



西冷其實是美式的叫法,在英國、澳洲等稱「Rump扒」,是牛第13節背脊骨至臀部等區域的肉,由於活動量大令到肌肉結實且脂肪少,吃下去較有嚼勁,牛味最濃,價錢卻最相宜,所以一直受歡迎。它的其中一個標誌就是沿邊的一條脂肪,很易辨認。



T骨牛扒不算是一個特立種類,而是揉合了肉眼和牛柳而成,肉眼和牛柳就是以一條T字形的骨分隔開,大的那邊是西冷,小的是牛柳,好處是可以同時品嘗到兩種不同口感味道的牛扒。不過也要留意它份量通常較大,未能一個人可以完全吃到。



除了以上所說以部位劃分之外,其實牛扒也按其質素分開三個等級,順次序為Prime Grade、Choice和Select,當中以Prime最矜貴,等級的分野在於擺放的時間和方法,從而影響肉質和味道。

雖然介紹過以上幾種不同的牛扒,不過也要預先聲明並不是所有餐廳都會提供,普遍可選的都是西冷或肉眼,而一般餐廳都只會提供select質素的牛扒,要吃到頂級的牛扒則要到五星級酒店或高級餐廳才有機會。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要幾多成熟呀? - 肉類生熟知多少

很多人都試過「鋸扒」,但幾成熟才算美味?一般人都喜歡吃「五成熟」或「七成熟」。究竟「五成熟」或「七成熟」是否有一個標準呢?

自己有過類似經驗: 有次跟朋友吃飯,點菜時選了七成熟的牛柳,侍應便提醒那可能會比較韌,於是我們戲言「那不如要62.5%熟吧」,侍應頓時呆了。雖然搞笑,亦同時令人明白光用數字難以理解肉類的生熟程度。

那怎麼辦?

事實上肉類的生熟程度,可以由以下專有名詞形容: Rare, Medium 和 Well Done。
肉類最熟的稱為"Well Done" / "Done",即是全熟的意思。肉類無論內外都已經變成棕色,肉質偏韌,除了認為「全熟就是衛生」的客人才有此選擇。基本上已經吃不出肉應有的味道和質感,大概可以理解為「不是全乾的肉乾」



而Medium就是我們平日說的「半生熟」或「五成熟」。以牛扒為例,煮至半生熟時,中間部份有一半是粉紅色的,肉質較Well Done鮮嫩,還保留了鮮肉的味道。



Rare則是最接近生肉的一種,烹調後表面呈灰褐色,內裡大部份仍然是紅色,亦略帶微溫。那是西方人偏好食法。因為脂肪含量適中,不會因為過度烹調而流失,略帶血水亦能表現肉質的鮮味。亦略帶一提,這種烹調很考食材本身的質素,最好都是去些較高級的餐廳才試。



這些稱呼還可複合使用,如介乎Medium和Well Done之間可以稱為Medium Well Done / Medium Well,即是平日說的七成熟。
而介乎Rare和Medium之間可以稱為Medium Rare,也是我個人的最愛。



由於上述叫法只適用於紅肉,即牛、羊等;豬、兔肉等容易帶有寄生蟲,故烹調至全熟方為上策。
另外,通常招待外國人的餐廳侍應才會明白上述叫法的,到一般餐廳,還是說「幾多成熟」吧。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強積金,意義何在?



今天上班聽同事在討論剛收到的強積金季度結算表,差不多每個都是苦瓜口面,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蝕錢都是意料中事了。

自己一直都抗拒證券投資,詳細原因之後再跟大家分享。基於自己這樣的想法,當此情景之下,自己心裡不禁浮出很多疑問。

強積金的原意,是讓在職人仕每月儲起一小部份的薪金,透過基金投資的方式讓財富增值,以支持退休後的生活。我不否認強積金的原意是好,尤其是對那些不懂儲蓄的人,令他們到退休時至少有一定數目的金錢,不致於晚年的生活太坎坷,也節省政府對他們的支援。

往往,現實跟理想總有一些出入。首先,透過基金投資方式讓財富增值並不是必然的,試想想基金公司向你推銷他們的投資產品時他們會怎樣說?「假設每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五,你多少年後就有多少回報」「月供基金的好處是透過平均成本法令你的風險減低」,這是說話時否似曾相識呢?但他們是否怱略了一些東西呢?每年是否都會百分之五的增長而一直不會虧蝕?平均成本法的分散風險能力是否一直保持不變?說一個實際的例子,零八年的金融海嘯,恆指在短時間從最高點回落接近六成,從相反的方向去看,恆指要反彈兩倍才能回到高位。如果以每年百分之五的增長率去計算,要超過二十年的時間才可以回本!當然這只是比較誇張的例子,我想帶出的是很多時以中短線來說經濟下滑的速度比回復的速度快得多,而且長線的經濟增長往往比我們想像的少,還有就是辛苦儲來的強積金是否有增長是由很多我們不能控制的因素主宰的,到退休時拿出來的錢隨時比你自己儲的還要少,更談不上要追甚麼通漲了。

另外,強積金對於不太會儲錢理財的人可能是好事,但對於平時會儲錢的人來講強積金無疑是削弱了他們的儲錢和投資的能力,以我自己為例,多年來供的強積金佔我自己的個人儲蓄差不多三分之一,如果不用供強積金的話,手頭上的本錢可以作更多更有效的投資,絕對有可能比放在強積金裡慢慢虧蝕好。更何況,正常來說人的賺錢能力會隨年齡增長,在年青時供的部份其實只是佔少數,那何不在某個年紀後才需要強制供款?讓年輕人能更靈活地運用他們的金錢?

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強積金根本不是為一般不懂和不會進行基金股票投資的人而設的。如果你是不懂基本投資概念的人,大多數就是在強積金中蝕錢的人。而懂得投資的人也不一定能在強積金中賺錢,因為要在強積金中賺錢需要很多時間打理自己的投資組合,切換投資組合的時間要拿捏得很好,這並不是普羅大眾有能力做到的。很多人對於強積金的理念是,我只要趁年青時選個高回報組合,每個月定期供款,不用怎樣打理,過一段長時間後就可以有理想的回報,當然接連數年的基金成績表就能把這種觀念徹底粉碎。事實上連我自己在內很多人對於管理強積金的第一步 - 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的認識都不深,通常我們都只能透過基金公司的資料了解到可供投資的基金內容,很多時即使看過資料,也不會太明白箇中內容和風險,基金公司對我們的支援也不多,即使有也還要想想他們的介紹是否只對他們自己有利。最後我們唯有糊裡糊塗地按資料所述的風險來決定資金分佈,有點像被「焗賭」的感覺,而焗你賭的更是本應以民為本的政府。既然強積金是需要自己打理的話,而基金公司提供的服務是這麼有限,我真的不明白為何無論賺蝕都要付管理費,別看一兩個百分點像是很少,這正正是蠶食你每年只有百分之幾的強積金盈利的重要因素,以香港現在三百多萬勞動人來說,如果每人有十萬元的強積金供款,香港整個強積金規模已達三千億之多,百分之一至二已經是數以十億計,這些管理費就被不知為你做過甚麼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袋袋平安,所以金融業怎會不是最賺錢的行業呢?還未計你虧蝕(如有)的部份不是蒸發掉就是落在基金大戶等手上。可以的話,我希望基金經理的角色是按客人心目中的風險來進行任何類型的投資,為客人爭取最大利益,而不是單單去「管理」我們所選擇的投資類別。當然,在金融市場這個大賭場中,無人蝕錢又何來有人會賺錢呢?

可能大家會覺得我是「受害者」才有以上的想法,但平心而論,以上很多都是無論賺蝕都改變不了的事實。在個人的角度來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真的希望不用供強積金…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開張了!

作為第一篇文章,當然是寫寫為何有寫blog這個念頭吧。

有add我facebook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喜歡在facebook裡分享我去過而覺得好的餐廳食肆,希望經過自己較高的要求篩選過後可以讓朋友們少走一點冤枉路。有時候都會分享其他東西如音樂之類的。不過久而久之就發現一個問題,分享食物可以用相集,朋友們隨時可以找得到,但其他的就難了,貼在wall上面的東西慢慢會推下去,變成滄海遺珠。用note的話又沒有很有系統的分類,且很難圖文並茂,也沒有像相集那麼容易吸引到別人來看。最重要的是,在facebook分享的東西很難在搜尋器被朋友以外的人找到,可以瀏覽的群組變得很局限,達不到分享給更多的人這個目的。

今後我會在這個blog向大家分享一些我喜歡的事物,例如音樂,電影等,也會寫一些生活點滴和心得,希望大家多多支持。